制造業,一國經濟之基石。面對發達國家高端制造業回流和發展中國家爭相承接制造業轉移的“雙向擠壓”,廣東牢牢抓住制造業這一主業,苦練內功,毅然持續“向上突圍”。
從機器換人崛起珠三角,到布局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再到制造業服務化提升價值鏈,機器人維修,“廣東號”這艘制造業大船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在新一輪全球制造業版圖重塑中搶占制高點,展現“世界工廠”轉型升級的新圖景。
機器換人換出“全要素升級”
萬人大廠甚至數十萬人的“城市工廠”,一度是制造重鎮的招牌,庫卡機器人,隨著自動化、智能化工廠的推進,新一代產業工人有了“新工廠生活”。
一年前,“95后”余曉潔在佛山迪賽納科技公司開始與機器人做同事,操控著機器手臂進行抓取、傳送等一個個原先由人力承擔的工序。
這家設計生產焊接自動化設備、機器人集成設備的企業,高峰時期擁有3000名工人,如今只剩下500人,庫卡機器人,未來還將減少到300人。公司總經理胡亞軍說,如果說過去是機械工廠、人力工廠,新工廠則是智能工廠、自動工廠,人減少到過去的十分之一,產值卻翻番。
傳統工廠到新工廠的嬗變離不開技術改造的支撐。在制造業大市佛山,今年前三季度,工業技改投資超過了房地產開發投資。廣東省經信委負責人說,事后獎補的技改政策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工業技改投資大幅增長,實現了存量的優化升級。
高技能人才隨機器換人聚集,廣東各大中高職院校引進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通過引進企業師資、設立基地等方式,將相關技能人才源源不斷輸向企業。
機器換人促進了各類生產要素的升級,成為制造向智造轉變的“引火點”。數據顯示,廣東機器換人自2014年啟動以來,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1.7倍,產品合格率平均從92%提升到97.2%。
構建制造業“長價值鏈”
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廣東制造業正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
廣州禾信儀器是一家專門生產質譜分析儀的中小型制造企業,每年銷售額在1億元左右。去年底企業開始從單一的產品生產商向環境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目前已為30多家工業園區提供了大氣污染解決方案。
“以前是賣產品送服務,現在是賣服務送產品。用戶不需要一次性買下設備,可以租用設備并接受我們的整體服務方案。”公司總經理助理蔣米仁說,今年以來服務業占企業整體營業收入比重躍升至30%。
在廣東,制造業正呈現清晰的服務化趨向,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從提供產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轉變、從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轉變。
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是廣東服務型制造的典型表現。在經歷市場煎熬與創新洗禮后,佛山愛斯達服飾有限公司“脫胎換骨”,成功從低端制造“轉行”成智能裁縫機器人設備供應商。“18秒,一塊標準布料輸送出來。3個小時后,一條牛仔褲‘組裝’完畢。”公司總裁樊友斌說,“現在賣一臺智能裁剪機器人的利潤,相當于以前幫人代工幾萬件衣服。”
順德工業設計城有2500多名設計師,他們去年直接拉動當地工業產值550億元。作為新興產業,廣東生產服務業企業目前已超45萬家。過去10年間,生產服務業增加值翻了近兩番,從2005年的5500多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95萬億元。廣東省政府參事陳鴻宇說,生產服務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凸顯了對先進制造業的全產業鏈支撐作用。
“廣東制造業服務化絕非空心化,而是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產業形態,其核心還是產品和制造模式。”廣東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說,服務型制造實現了企業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等高價值鏈的延伸,釋放出對廣東制造業的巨大“拽引”作用。
摘“明珠”尋求全球制造版圖新坐標
先進裝備制造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工業化程度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也被譽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
安德里茨有限公司是一家裝備制造商,去年在佛山新上了造紙大型設備鋼制揚克缸項目,投資超過億元,該項目事后獲得政府400多萬元獎補。佛山市發改局副局長周和平說,工作母機類先進裝備制造業是佛山招商引資的“一號工程”,2015年至今新引進項目53個,總投資額超240億元。
這是廣東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的一個掠影。2014年8月,工信部和廣東共同啟動“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建設。珠江西岸已初步建成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兩年來新增產值近1200億元。
經過30多年的市場磨練,一批廣東制造業企業具備了在全球市場配置資源、布局新產業鏈坐標的能力。
在硅谷的美樂迪半導體公司實驗室內,美國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博士正在指導一位印度裔員工檢測FPGA芯片。這家公司的“新主人”是來自佛山的高云半導體,兩年前,高云收購了這家美國公司,其生產的芯片可用在機器人、傳感器等設備上。
美的收購庫卡、東方精工收購3家意大利智能裝備企業……跨國并購不再是簡單的收購同類工廠和品牌。從美國、德國到意大利、日本,先進制造成為新一輪廣東企業跨國并購投資的目標。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人才回流,在許多領域廣東制造與世界前沿已然同步。石墨烯電池、航空航天……隨著創新創業大潮,一批批海外技術團隊選擇廣東進行產業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行業“新星”不斷。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的帶動下,廣東一批企業正在摘取‘明珠’,一改中國制造在全球制造版圖的坐標。”向曉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