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于1972年的現代重工(HHI)總部位于韓國港口城市蔚山,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目前它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廠。除了造船外,最不容忽視的一點是HHI也造機器人。
作為HHI機器人研究機構的高級研究員,Hyun-KyuLim接受了PBSNewshour記者的采訪。在蔚山總部的廠房里,Lim指著一個大型機械臂說:你看,它晃動得很厲害。毫無疑問,這樣的晃動會讓機器人的生產力和精準度降低。隨后,Lim將他們近期使用的一個機器人控制器開關打開,機械臂便開始平穩地左右移動,晃動程度顯著降低。
對此,Lim表示,現在的機器人變得更加精準,速度也提高了40%,它們甚至可以在一秒內完成點焊。人類是根本不可能做到。與此同時,速度的提升讓HHI機器人的銷售速度比2000年他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提高了10倍。Lim認為,未來的工廠里只有機器人。
從1960年第一個機器人加入通用汽車廠的流水線開始,工業機器人已經為制造業效力了半個多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m.twshmhelmet.com,工業機器人的工作量加大,價格也變得越發親民。國際機器人學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到2015年之間,工業機器人的全球銷售量提高了59%。
HHI研究中心的副總裁DaeYoungKim表示,目前HHI在船只制造過程中使用了四個機器人系統,而機器人的加盟讓他們的生產力提高了170%左右。
要知道,在全球范圍內的制造業里,韓國的機器人占比是最高的。但是隨著機器人的效率的提升和價格的降低,HHI需要做的是讓機器人少做一些技術含量低的活兒,從而保持它們的競爭力。
DaeYoungKim分析道: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包括中國、印度、越南在內的廉價勞動力國家。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在造船業活下去的話,就要將勞動力價格降低20%。
對此,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兼InitiativeontheDigitalEconomy研究中心的主管ErikBrynjolfsson認為,許多東亞國家是自動化的中心。
在中國或是越南的工廠里,你會看到上千名工人在流水線上做一些重復性很高的無聊工作,而這些工作完全可以由機器人勝任。而在韓國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這類機器人變得越來越便宜,能做得事情也越來越多,大有取代勞工之勢。
所以,機器人是真的要和工人搶飯碗了嗎?下面,讓我們看一組數據:
今年,富士康公司用機器人代替了6萬名勞工;
2012年,亞馬遜買下一家叫Kiva的機器人公司。目前在亞馬遜遍布世界各地的廠房內,有超過3萬個機器人在工作;
為了讓韓國的競爭力更強,政府和現代汽車集團投資7600萬美金,打造智能工廠,旨在讓生產過程中的設計到分配都實現數字化。另外,三星也在和政府合作,目的是在全國范圍內打造600個智能工廠。
這樣的勢頭一定會讓很多工人惴惴不安。來自蔚山的一名叫作JonghoonKim國家議員在接受PBSNewshour的采訪時就表示,很多工人都在擔心這些全自動的機器人最終會取代他們,讓他們無法養家糊口。
如果我們只考慮到公司的利益,工人的生活水平就會降低。同時,工人們開始擔心自己是否能保住飯碗,這會引發各種不同的社會矛盾。雖然我們沒有解藥,但毫無疑問的是,政府、公司和工人們必須統一戰線。
其實,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今年麥肯錫公司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未來的十年內,59%的制造工作會實現自動化,其中包括焊接工、切割工等等。另外,73%的食品服務業、53%的零售業和43%的金融保險業也將實現自動化。
對此,ErikBrynjolfsson表示:下一個十年內,一切都會見分曉。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運用這樣強大的技術,推動經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創建共享的繁榮呢?另外Brynjolfsson還在《Thesecondmachineage》一書中提到,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幾乎所有的職業都會受到自動化的影響,而首當其沖的正是美國。
我認為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這次的技術革新在規模和范疇上都會存在一些變化。目前,我們正處于初始階段。我們會見證更多財富的誕生,但它們也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
那么,作為社會整體的我們,應該以什么姿態面對這場巨變呢?
Brynjolfsson表示:首先,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場巨變可能給我們的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并且正視它。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污染問題和童工問題最讓頭疼。但萬幸的是,我們推動了大眾教育、改進了稅收政策、發明了社會保障系統、建立了醫療救助體系。這些積極的變化讓工業革命的負面影響得到了舒緩,并且創造了更多健康的、高素質的勞動力。
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Brynjolfsson認為:我們要制定符合21世紀時代背景的全新的社會規劃和稅收政策。至于這次變革的規模和范疇,我認為至少會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大。另外,他還推薦政府鼓勵創業,讓公司通過稅收激勵政策為人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這些政策到底能不能落地呢?
Brynjolfsson認為,這些政策的制定非常有必要,并且是可以落地的。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家需要聯手讓經濟活起來。如果我們稍有閃失,就會連累到很多人。
在韓國,KUKA機器人維修,HHI正在嘗試讓機器人進入醫藥行業,幫助護士移動病人、幫助醫生進行手術。同時,康復輔助型機器人可以減少病人進行理療的時間。而面臨著造船業的巨大壓力,DaeYoungKim則表示,他們研發的下一代的機器人會利用AI技術進行機器學習,因此和人類會更加相似。這代機器人可能會在2020年誕生。
韓國工業機器人要發力了,美國工人的飯碗還能保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