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豐田研究院收購波士頓動力的時候,大家都知道豐田是想在無人駕駛上狠下功夫。然而看現在的狀況,大狗機器人的技術單單用在無人駕駛上似乎還不夠物盡其用,豐田想要像量產汽車那樣量產機器人了......
既然說到了機器人,不得不說,最近機器人真的挺忙的,比如驚動了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美的庫卡收購案,還有格力和ABB聯姻案等等。
既然這么多巨頭都看好機器人,那么我們不如來看看造車的豐田和造家電的國企在布局思路上有什么區別?
家電巨頭們其實巨頭疼
對于海爾美的格力而言,轉身擁抱機器人領域實屬無奈之舉。
在家電整個低迷的大環境下,即使龍頭企業也難免沖擊。年初白電巨頭們陸續亮出不太漂亮的成績單后,不得不望向新的領域尋找變革契機。
于是美的、格力、海爾等對機器人應用展現出極大的熱情,頻頻聯手國際機器人巨頭合資設立公司,逐步推廣機器人在生產線中應用,甚至布局機器人方案輸出。
不通則變的道理是沒錯的,可是巨頭們集體押寶機器人的現象是機器人大火的偶然還是家電智能化的必然?這似乎可以從各自的機器人布局中窺得一二。
這一輪的機器人布局玩的最高的是美的無疑。
雖然格力有勞模董明珠站臺代言,又與ABB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在大大小小發布會上頻秀自己在自動化裝備及機器人領域的建樹,還端出格力作為精品企業,所需高端設備基本是從國外進口,我心有不甘的民族情懷,KUKA機器人維修,但是......
當美的接二連三地重磅甩出與日本巨頭安川電機達成戰略合作進軍高大上機器人的領域、斥資超5000萬參股國內機器人公司埃夫特,又以30%溢價收購德國庫卡股份等大動作,相比之下格力的氣焰顯得就微弱了許多。
至此,國際公認的機器人產業四大家族:日本的發那科、瑞士的ABB、日本的安川電機、德國的庫卡,幾乎無一逃得過中國家電的魔爪下一個發那科,準備一下啊~
機器人本身是一個朝陽產業,且家電產業的工業機器人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在白電行業放緩的背景下,不失為是企業值得培育的一個新增長點。而從培育到開花結果,業內認為并不需要太長周期,預計未來三年,機器人相關業務將為家電營收和利潤做出實質性貢獻。
除了機器人產品外,利用機器人進行生產線自動化改造,正成為新工業紅利。
家電這一勞動密集型行業,高標準化和高精度要求使得機器換人成為大勢所趨。海爾美的格力莫不從中受益。然而,巨頭們滲入機器人領域不單是機器換人的訴求,而是對中國版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的積極響應。
差異化競爭:豐田劍走偏鋒
雖然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很被看好,又逢趕上了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國家《中國制造2025》政策力推,但機器人下凡的首站還是要接地氣。
豐田欲借自己在汽車行業打下的江山來奠基機器人戰略,完全是主動出擊。
從機器人到人的過渡一直是機器人制造商努力賦予其人格化的過程,這一思路的先驅踐行者便是人類支持機器(humansupportingrobot),尤其是針對老弱病殘群體的陪護類機器人。
豐田也是鑒于此種差異化競爭的考慮,才從上述白電巨頭的工業機器人思路中剝離出來,選定了陪護類市常
提到陪護類機器人,自然不能繞過頂著阿里巴巴和軟銀頭銜的pepper機器人。
它由軟銀與法國AldebaranRobotics共同開發,由于情感陪護的主打需求,從設計之初便植入大量人工智能基因被稱為最治愈系的機器人,更有莆一問世便創下19.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6萬元)高價幾分鐘內銷售一空的神話。
Pepper誕生于寂寞,孤單是人類的基本屬性,如果你說你不孤單,顯然是在說謊。
設計者KanameHayashi
它的設計師KanameHayashi認為,當機器人足夠好時,每個家庭可能都會想要一個,畢竟人類是一種害怕孤單的動物。
家用機器人市場現在尚未打開,但仍有一個巨大的前景可以想象:到2020年,十分之一的美國家庭將擁有一臺機器人。比如大名鼎鼎的Pepper在日本每個月的銷量已經達到1000臺,并且供不應求。
顯然機器人進入家庭只是時間和成本問題。
這簡直正中豐田下懷!
精益制造×機器人,開掛的豐田模式
談到時間和成本,豐田自然比三大白電巨頭有更多的話語權。畢竟精益制造的創始人兼CEO,要把汽車神話復制到量產機器人身上,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淌著還是豐田的血。
豐田的精神財富值得在制造業新業務中換湯不換藥。
這里先講一下精益制造也是工業4.0的基礎,其精髓之處簡而言之就是兩點:及時制和自動化。
JIT:JustIntime,及時制。用一句話描述就是消耗最少的必要資源,以正確的數量,生產和運送正確的零件。在這種模式下工作,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庫存,防止過早或者過度生產。大多數公司更傾向用庫存來避免潛在的停線風險,而豐田卻反其道而行之。通過減少庫存逼迫對生產中產生的問題做及時且有效的反應。當然JIT這一模式對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相當大的考驗,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會有相當大的斷線風險。
Jidoka:Buildinquality,自動化。日語表示為自働化字面含義是自動化,日語里表示為自動化,而在豐田TPS系統里,特意給動字加上了人字旁變成了働,換句話說,TPS/精益生產渴望生產的過程控制能像人一樣智能,在第一時間就異常情況下自動關閉。這種自動停機功能可以防止壞件流入下游,防止機器在錯誤的生產狀態下造成損壞,也可以讓人更好的在當前錯誤狀態下進行故障分析。當設備能夠做到自動分析故障時,就可以將監管機器的人真正解放出來,做到對人力成本的節省。
雖有理論層的精益制造之精髓,但要能真正做到JIT和Jidoka,需要相當深厚的積累和牢固的地基。
那么豐田涉足家用機器人的積累和地基在哪里?
沒錯,就是來源于曾研發了機器馬(翻山越嶺負重力更強),機器小狗、機器豹(史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有足機器人)、機器貓、身高1.9米的雙足機器人Atlas(可組成機械兵團)、行動敏捷的機器人Petman、彈跳能力高達9.144米的跳蚤機器SandFlea、沼澤機器人RHex、爬墻機器RiSE的逆天機器人公司BostonDynamics波士頓動力!
這家專精于逆天機器人的波士頓,不僅在機器人制造上獨有深造,而且人工智能的探索也為豐田注入新鮮動力。橫向來看,是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相關行業的拓展,縱向則是人工智能成果浸入無人駕駛技術。
2016年1月,豐田研究院正式在硅谷成立,投資10億美元設立該部分只為攻克汽車的自動駕駛難關,其大部分研發的技術跟汽車有關,但另一個重要方向是家用人工智能產品,在收購波士頓公司后,豐田研究院已與機器人部門進行深度融合、人員等交換。
不妨猜測下,有了波士頓動力和人工智能的助力,豐田也希望打造出滿足助老助殘市場需求的醫療機器人?
事實上,對于這一群體的關注和進軍,豐田早為此籌謀已久。
豐田為盡早實現制造輔助老弱病殘日常家庭機器人的愿景,在去年年就與多家研究機構攜手,共同成立了推進技術開發的機制HSR開發聯盟。
目前,豐田已經展示了一款類似于R2-D2的機器人,它可可幫助老人、患者及殘疾人取物和送物,豐田同時還展示了人形娛樂機器人,陪你聊天,彈小曲什么的張嘴就來。
豐田此時下定決心要進入這個尚未打開的市場,將對這個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