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北京氣溫驟冷。北京亦莊,世界機器人大會10月20日開幕,與會嘉賓表示,今年的大會不如去年聲勢浩大。這或許并非一個錯覺,
今年的大會似乎要簡潔了許多,一個有意思的小細節是:在去年大會開幕式上,一臺國產服務機器人作為導引,陪同在上臺演講的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左右,而今年這一機器人陪同國家領導人上臺的殊榮環節被取消,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上臺時,取而代之的是,兩臺國產服務機器人站在會臺兩側,知情人士說,會議開始前,工作人員斷掉了機器人的電源,避免他們發出聲音、做動作。
機器人展臺,沒有熙熙攘攘的參觀人流,諾大的展區顯得有些冷清。一位未參會的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坦言,大會挺高端,但對企業訂單增加意義不大,所以沒有參加。
業內人士認為,與之前相比,火熱的機器人表面看降溫了不少,實際上企業和資金正變得理性,單純熱炒概念現象在減少,機器人維修,今年已經披露的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業績預告顯示,業績多有增長,以新松機器人為例,工業機器人維修,其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5-15%。一位機器人行業權威機構人士告訴記者,根據他掌握的企業情況,他預計今年行業增長比去年要強。
機器人熱浪
自去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以來,機器人產業就迎來了研發生產以及投資的熱潮,不僅迅速誕生了數千家公司名稱帶機器人字樣的企業,而且格力、美的等傳統制造業企業也紛紛加入投資大軍,全國各地更是掀起了一輪建設機器人產業園熱潮。
伴隨著的是,各地對機器人產業政策的扶持。這一熱潮下,不僅出現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以及核心技術缺失等問題,還出現了一批靠獲取政府補貼為主要生存來源的機器人企業,大有劣幣驅逐良幣之勢(見經濟觀察報第768期2016年5月2日刊《機器人補貼調查》)。
為了規范機器人產業發展,今年7月19日,財政部發布了《財政部關于規范機器人產業補貼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稱,近年來,各地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但有媒體反映,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補貼方式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存在定位不清、把關不嚴、大量套取財政補貼的問題。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要求加強管理、規范推進。為規范對機器人產業補貼政策管理,發布該通知。通知強調兩點,一是機器人產業發展要立足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二是做好財政補貼監管。
IEEERAS候任主席席寧稱,機器人產業非常熱,機器人技術發展在社會上也有很大反響,包括大眾、政府、產業各個層面,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扶持是需要的,而所有事物都有兩面性,所以出現一些弊病,包括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以及核心技術缺失等,工業機器人維修,同時也有騙取補貼的現象發生。目前來看,好消息就是,包括大眾、政府以及產業等都認識到了問題所在,而認識到了,政策也會不斷完善,這是每個新興產業成長的必經過程。
與此同時,工信部擬對企業和關鍵產品設定門檻進行規范的《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條件》緊急制定中,目前距離正式出臺時間已經不遠了。日前,據新華社報道,國家多部委正聯動推進建立我國機器人產業標準、檢測認證體系,首批機器人認證項目已經啟動,并將于近期正式發布認證標志和首批獲證企業情況。
服務機器人比重上升
機器人市場發展提速首先在工業領域凸顯出來。據統計,2015年國產機器人產值規模達到16.4億元,產值增速達55%。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6.8萬臺,占全球銷量比重超過1/4,同比增長23.7%。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規劃,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工業機器人銷量的目標,分別是15萬臺、26萬臺和40萬臺。預計未來十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將達6000億元人民幣。
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40億元左右。而在今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展會上,記者也了解到,服務類機器人參展數量由去年的30%上升到35%,工業機器人由去年的60%下降到40%。
從產值上來看,工業機器人占據絕對主導。不過,我國在工業機器人技術上并非強國。目前該領域以歐日主導,尤其是以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最為著名,并稱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它們在亞洲市場同樣也是舉足輕重,更占據中國機器人產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
席寧稱,機器人技術與所有技術一樣,發展受新技術應用的推動,也受到新需求的拉動,兩種驅動力達到交匯時,就會給整個產業帶來巨大推動力,這也是機器人成為產業熱點的一個主要因素。目前,新材料等技術為機器人提供發展的條件,加上中國對傳統制造業進行調整升級,對工業機器人產生很大需求,與此同時,在社會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應用,包括服務業和醫療業上的應用。在創新和創業熱潮下,創造了市場和科研等方面的很多新機遇。下一代工業機器人三大新挑戰可以概括為,機器人編程、機器人校正以及怎樣讓機器人與傳感器結合起來。席寧認為。
事實上,機器人在制造業上的應用目前已有幾十年了,近年來開始從汽車制造延伸到3C產業,以后服務機器人是新領域,有很大需求,也有新的技術挑戰,在人類老齡化日趨嚴峻的當今,助老助殘類的機器人市場未來規模非常巨大。
據經濟觀察報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以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城市為首,全國共計有36個城市把機器人產業作為當地重點發展方向。以2020年為限,其中深圳預計機器人產業增加值將達到2000億,廣州、重慶、南京、湖北等四地將機器人產業規模目標定在達到或超過1000億元,上海、東莞等地的目標則是超過500億元。截至去年9月份,另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建在建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園有近40家。
另外,以微納米機器人研究為例,中國起步與國外相比稍微晚點,但并不太晚,而且國家非常支持,在科研等方面進行投資。香港也非常重視機器人發展,由于香港原來重點產業在金融和進出口貿易等方面,如今由于競爭力不再強勁,所以香港提到再工業化,重點投資高端制造業,機器人產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