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外資企業在華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27000臺,占據中國市場70%以上的份額,而中國企業也在奮起直追,這場中外機器人的混戰才剛剛開始
中國機器人市場正吸引著全球目光。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國產機器人占優勢,還是國外機器人更強大?
來自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數據,2013年外資企業在華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27000臺,占據中國市場70%以上的份額。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發布的一項統計結果顯示,國產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只占到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的26%左右,且主體多是單價較低的三、四軸機器人;國內市場高端機器人應用領域,幾乎全被洋品牌壟斷。
淘金者來了
對于中國市場,洋品牌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布局。
1979年,改革開放初啟,總部位于瑞士蘇黎世的全球工業機器人巨頭ABB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ABB也因此成為工業機器人四巨頭中最早進駐中國市場的一個。
1986年,庫卡機器人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將一臺機器人產品贈送給了一汽卡車作為試用品,這臺機器人也成為了中國汽車工業應用的第一臺工業機器人。
1992年,日本發那科公司也與北京機床研究所、北京實創高科技發展總公司成立了合資的控股子公司北京發那科機電有限公司,負責發那科在中國市場的業務。
庫卡在1994年后開始大批量進入中國市場。當時中國國內的汽車龍頭企業東風汽車及長安汽車,分別引進了庫卡公司的一條焊裝線,隨線安裝的機器人達到數十臺。
兩年后,日本的另一工業機器人巨頭安川電機與首鋼總公司共同投資700萬美元,成立了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前身為首鋼莫托曼機器人有限公司)。1999年,經過三年的市場拓展,安川電機在上海成立全資公司,全面布局在華業務。
彼時,中國在機器人領域不僅技術落后于國外,更無完全具備生產研發能力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國外機器人能夠在中國市場實現超越,跟它們較早的市場布局密不可分。從洋品牌的整個發展歷程就能看出,它們對市場的把握和預測是很準確的。一位機器人研究專家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四巨頭進駐中國時,中國的機器人市場還沒被完全開發,這就為它們提供了施展拳腳的空間。
工業機器人最初進入中國市場時,技術和資金資源最為集中的汽車制造業是其最主要的應用領域。進入21世紀,工業機器人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也逐漸被中國市場接受,洋品牌迎來了春天。
2000年,庫卡在上海建立了中國境內的第一家全資子公司,成為其德國以外的全球首家海外工廠。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孔兵告訴本刊記者,庫卡目前還在上海建設了新的工廠,占地2萬平方米,年生產能力達5000臺,占到庫卡全球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一。
ABB除了將生產基地設在中國外,還將研發中心落戶上海。目前,ABB在中國擁有37家企業,在超過100個城市設有銷售與服務分公司及辦事處,擁有研發、生產、工程、銷售與服務全方位業務。
ABB機器人業務單元中國區負責人李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2013年ABB在華銷售收入超過56億美元,保持ABB集團全球第二大市場的地位。
國外機器人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后都選擇了本土化戰略,這對于它們深度扎根中國市場有著極大的幫助,這種多元化的模式帶來的是更具優勢的市場競爭力。上述不愿具名的專家說。
暗戰不可避免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起,中國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步入正軌。一批依靠高校科研院所而成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開始在國內市場嶄露頭角,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沈陽新松。
從自主研發中國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樣機、到中國第一臺AGV自動導引車、中國第一臺焊接機器人、中國第一臺潔凈(真空)機器人、中國第一臺政務機器人,新松不斷研制出符合市場需求甚至走在市場前端的產品,填補了眾多國內空白,提高了中國與國外同類產品抗衡的能力。
中國出現像新松這樣的機器人生產企業之后,才意味著發展重點從技術向應用的轉變,也算是給國產機器人開疆拓土。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頓向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所謂的國產機器人與國外機器人的競爭也始于此時。
不過,他也認為,雙方競爭的起點不同,洋品牌已布局了數十年,所以國產機器人的情況并不樂觀。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外資企業在華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占據中國市場70%以上的份額,機器人維修,較上年增長了20%。
更需要警惕的是,庫卡機器人,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增長,并沒有放緩的跡象。庫卡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孔兵頗為樂觀:我們的用戶相對穩定,當前中國機器人企業對我們的威脅不大。
但是,市場已經開始變化。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上海分公司總經理曹利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最明顯的感受是,以往一個項目的競標企業也就三五家,甚至都湊不夠三家,但現在往往十多個企業競爭一個項目。
實際上,國產機器人的發展勢頭很迅猛。無論是在技術研發,還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上,國產機器人都不可避免地對這些洋品牌帶來威脅。頓向明說。
2007年,通用汽車公司在全球公開采購,由于價格、性能的優勢,新松公司的AGV機器人擊敗多家國際巨頭而中標。從此,新松的機器人自動化成套裝備相繼出口美國、法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等十多個國家,結束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
國內機器人企業雖然目前沒有威脅到我們,但總有一天會威脅到我們。中國是個很大的市場,但競爭非常激烈。現在機器人市場很像當初的家電業發展的前期,經過一輪大浪淘沙,最終總會有一些企業勝出,并躋身行業前列。曹利說。
北京理工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高峻峣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可能會超出想象。這對于國產機器人企業和國外機器人企業來說都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而雙方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不可避免,也無法預測結果。
不斷變化的市場格局
無論國產機器人企業還是國外機器人企業,當前市場競爭并不是最突出的問題,關鍵還在于如何去開拓各自的市場。頓向明說,相較于美日等發達國家,中國的機器人市場還沒有完全釋放,潛力巨大。
按照上述四巨頭負責人的說法,國內外企業在中國市場所面對的用戶和領域有所區別。外資機器人壟斷高端領域,國產機器人則處于低端。
不過,這樣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以新松、廣州數控為代表的國內機器人企業,在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也開始嶄露頭角。比如新松自主研發的新一代210kg負荷SRD210B型伺服點焊機器人于2013年面世,市場表現不俗。
在這樣的形勢下,一些國外機器人企業開始調轉船頭。曹利說,安川目前已經部分放棄國內的低端機器人市場,專攻其他市場。
低端機器人市場的利潤在下降,而國產機器人制造企業開始在這一領域展現實力,對于洋品牌來說,適時退出并不是壞事。高峻峣說。
李剛認為,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起步較晚,除了工業機器人應用相對集中的汽車行業外,還有非常多的領域有待實現自動化升級,這都是未來國外機器人企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