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到去年底,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達到9500臺,保有量突破4萬臺。但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比例僅為6%,業內人士呼吁我國應該早日出臺有關機器人的發展規劃。
產業化不足
在2012中國機器人產業推進大會上,國家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王田苗表示,起初工業機器人70%~80%應用于危險和精度要求較高的汽車及其零部件生產,其次是電子、化工、裝配等行業。但是全球范圍內,庫卡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應用范圍最廣的領域還是集中在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但在3C行業等普通制造業中的應用需求在成倍增長。
據悉,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裝機量為9500臺,以每臺30萬元為平均價格,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只接近30億元,還難以達到工業機器人產業化規模的最低值。當前工業機器人尚屬于一種新興行業,離規模化、批量化、產業化尚有一段距離。工業機器人應用在我國的比例為6%,而日本則是33%、美國為16%、德國為14%。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
在銷售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居高不下的產品單價成為工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的一個桎梏。
有數據顯示,現在世界機器人的年產值約為300億~500億美元,雖然中國的增長率去年高達50%,但中國機器人在世界市場所占的份額較低。在過去的數十年里,機器人漸成燎原之勢,但是機器人制造商已是幾經淘沙。如果銷售數量達不到500~1000臺的水平,國內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還將面臨產業化的挑戰。例如,國內知名的專業制造潔凈機器人的新松公司去年產量僅有130臺,今年產量或將超過200臺,服務范圍較小,這也限制了機器人大規模的市場推廣應用。
發展難題
雖然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理事長奚家成認為,中國的適齡勞動人口數量將從2015年開始下降,機器人必將在更多的工業領域大有用武之地。但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如果沒有達到50億~100億元,很難形成一個產業。
王田苗認為,在工業機器人產業化方面,中國距離產業化尚有一段距離,以一臺工業機器人售價30萬元為例,每年的維護、服務費為2萬元。而技術工人以每月6000元的工資計算,一年為7.2萬元。10年間機器人晝夜不停地工作,其成本為50萬元。十年時間里,工業機器人的成本僅為人工成本的20%左右,增長空間廣大,但是目前在機器人生產成本的四大核心部分中,本體成本占22%,伺服占24%,減速器占36%,控制器為12%。其中成本較高的減速器部分幾乎被日本的兩家公司所壟斷,售價居高不下。而且這兩家公司還對合作外的生產商進行產品供應限制。中國機器人產業化的核心部件一直受制于人,出現國內機器人大多由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數據分析:2010年我國進口機器人2.34萬臺,金額為5.28億美元,進口數量比上年增長130%,進口金額比上年增長69%;貿易逆差4.7億美元。2011年進口機器人3.8萬臺,機器人維修,金額為8.66億美元,進口數量比上年增長62%,進口金額比上年又增長了64%;貿易逆差上升到7.35億美元。因此,國家急需在機器人產業上有一個系統的產業發展規劃,對整個機器人產業進行全面細致的扶持,從而扭轉當前的貿易逆差。
今年初,庫卡機器人,國家發布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要超過6萬億元,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15%,而到2020年,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銷售收入要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占比提高到25%。而在隨后發布的《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國家要求必須攻克工業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術,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工程化產品,實現工業機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
業內人士指出,只要國家對工業機器人產業有一個系統的扶持發展政策,借助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國產機器人將在未來的全球市場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