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工業4.0基金創始人蔡洪平。戴嘉信攝
“所謂產業升級,就是推動產業發展從人口紅利邁向技術紅利。”漢德工業4.0基金創始人蔡洪平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為迎接新一輪工業革命到來,制造業企業應改變發展策略,由過往“自力更生”變為“全球資源整合”,以加快企業轉型步伐。
今年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促進存量優化、增量優質,推動制造業邁向中高端。“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把人變成機器,第四次工業革命是把機器變成人。機器人化是制造業升級的重要途徑。”蔡洪平認為,中國在發展人機協作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方面有巨大優勢,庫卡機器人,或稱為中國機器人產業“彎道超車”的關鍵領域。
人物簡介
蔡洪平是漢德工業4.0基金創始人、德意志銀行亞太區投行原執行主席。在投行界,他被冠以“首富園丁”、“中國民營企業海外上市之父”的稱號。
機器人、新材料與電動車
或為國民經濟新增長點
南方日報:當前,全球制造業發展日新月異。站在市場角度,你認為接下來制造業“藍海”在哪里?
蔡洪平:5年前,我供職于德意志銀行時,在漢諾威見證并參加了德國“工業4.0”的發布。后來,我創立了一個與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相關的促進基金,主要投資一些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同時助力中國傳統產業升級。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是過去兩年國際收購史上的一件大事,也為佛山制造業嫁接了一個國際平臺。事實上,整合全球資源已成為制造業發展新趨勢。
我曾經說過,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之時,中國制造企業要改變原有發展策略,由“自力更生”邁向“國際資源整合”。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帶來許多新機遇。接下來,機器人、電動車、新材料等產業,將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南方日報:放眼全球,中國機器人產業處于什么發展水平?
蔡洪平:所謂產業升級,就是要推動產業發展從人口紅利邁向技術紅利。而制造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就是“機器人化”。如今機器人產業發展速度有多快?從2016年到2019年,全球機器人產業預計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另有一組數據表明,自2013年至2019年,中國機器人產業將以超30%的速度發展。目前在工業行業里,我們還找不到具備類似發展速度的產業。
盡管中國已占有全球機器人產業三分之一的市場,但機器人普及率仍較低。一般而言,我們以每萬人擁有機器人數量作為衡量機器人普及程度的指標。目前德國、日本、韓國等國的機器人普及率比較高,每萬個人擁有機器人臺數在400至600之間。而中國每萬名制造工人只對應68臺機器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深耕“服務型”“協作型”兩大領域
助力本土機器人實現“彎道超車”
南方日報:要在機器人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我們應從哪些領域入手?
蔡洪平:機器人產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機器人是傳統自動化設備,大部分用于生產線某一環節,例如噴涂、焊接等。現在,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我國企業大多主攻這一類。然而,企業要“攻”下這一類機器人產業,面臨很大挑戰。
實際上,這類機器人的生產技術,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我國仍在低端水平徘徊,減速器、伺服器、末端抓手這三大核心部件,仍被國外壟斷。國內大部分機器人公司都是做系統集成。
發展機器人產業,我們并不是沒有機會。在人機協作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領域,我國有著很大市場。首先,人機協作機器人對于減速器并沒有太大依賴性。它主要依靠智能化、網絡化設備,依靠大數據,主要針對電腦、手機等3C產品。在這方面,中國擁有很大優勢。
其次,我提到的服務機器人,主要是B2C(商對客)類型的。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愈發明顯,服務機器人在中國擁有巨大市場,這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現在人氣很旺的家庭掃地機器人就是典型案例。
事實上,我提到的服務機器人和人機協作機器人,本質上是人工智能的末端執行器。我曾經大膽預言,十年后中國人可能是工作三天,休息四天。隨著人工智能的誕生與發展,我的預言一定會實現。屆時,律師、醫生等職業都將消失,人工智能代替“白領”,工業機器人代替“藍領”。而人類將更多從事創造性的工作。
南方日報:在你看來,未來人機協作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蔡洪平:目前人機協作機器人不適合汽車等企業的生產線,其客戶群應該精準地定位在高端制造方向,主要應專注3C、電腦、手機、醫藥等產品領域。就算在富士康等企業的車間里,人機協作機器人應用程度也僅為25%左右。
人機協作機器人的產品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軟件控制的水平。從目前來看,減速器、雙操作臂等技術的應用沒有太大必要。我們要先從低端做起,不要好高騖遠。人機協作機器人產品的應用設計比工業設計更重要,設計生產一定要對接好客戶需求,要為客戶提供量身訂做和現場設計服務,要依靠系統集成商,只要做到了這一點,我們的反應速度、研發速度一定會超過歐美企業,人機協作機器人也將迅速實現批量生產。
鼓勵企業申請國際認證
加入高端制造“朋友圈”
南方日報:佛山制造業要實現進一步發展,應抓住哪些關鍵?
蔡洪平:我認為佛山制造業發展存在三大“痛點”。首先,佛山智能產業發展較慢。我們在這里沒有看到如深圳一樣的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的場景,例如電動車、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產業。同時,佛山在軟件、互聯網、物聯網開發方面還需加油。
目前,各地區、各城市之間的產業分工已經很明顯了。接下來,怎么發展高端產業,怎么進入高端產業的“圈子”,并以此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我認為,佛山可以和深圳做好對接。利用佛山的制造優勢,對接深圳高技術含量企業,在這邊設立生產基地。同時,要積極推動制造企業獲取歐美國家產品認證,打進全球高端制造“朋友圈”。
其次,我認為佛山企業與全球產業鏈有些脫節。除了美的、聯塑等企業外,大部分佛山企業和全球產業鏈,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產業鏈關系不大。廣東地產商偏多,佛山與地產相關的陶瓷、材料、建材等企業也比較多,與電動車、半導體、醫療技術、新材料、機器人有關的企業比較少。事實上,后面提及的產業是可以形成全球產業鏈的。不過,近期美的收購庫卡已經形成了閃光點。
此外,我認為佛山產業發展缺乏龍頭引領。事實上,德國的中小企業大多圍繞奔馳、寶馬等全球五百強企業來發展,相互之間形成了產業鏈供應配套。
南方日報:佛山傳統制造業基礎雄厚,下一步應該如何加速轉型升級?
蔡洪平:首先,我認為產業轉型要瞄準智能制造大方向,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做好升級。轉型方向要充分結合佛山工業基礎和原有產業特色,不要異想天開。
以日本、德國等老牌制造強國為例,它們均是依托原有產業基礎開展升級,例如萊卡相機、歐洲刀具等。雖是傳統產業,也有很高的附加值。事實上,傳統產業升級本身就具備廣闊市場,這點絕不能偏廢,要快速發展。
其次,可借鑒美的等企業經驗,積極參與全球整合發展,加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利用中國應用市場的潛質與優勢,來整合全球高端傳統制造業企業,實現產業跨越與升級。
具體而言,這類整合有四種實施途徑:技術整合、產品市場整合、隊伍整合、品牌和網絡整合。我認為,國內傳統企業通過“走出去”推動跨國并購,整合各類資源實現“一步到位”,從而提升產業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