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與智東莞制造能否浴火重生?
走進位于大嶺山的匯利興工業園,由匯興智造生產的形形色色的工業機器人擺滿了廠區,貨車排隊等待將一批批產品發往全球各地。自今年倍增計劃實施以來,工廠一直處于白天黑夜連軸轉的狀態。
金銘電子自動化生產中心,一排排自動化機械設備正在運行生產。孫俊杰攝
匯興智造是世界工廠東莞制造業回暖向好的縮影。東莞最近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為外界津津樂道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大幅增長78.6%,增速比全國高56.6個百分點,其中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占比分別達51%和39.3%。
面對利潤不斷被壓縮,一端是企業主動通過提升研發能力、自主品牌和市場渠道等方式自救,另一端是訂單東南飛,傳統企業逐漸外遷這是一場東莞制造轉型的激情賽跑。如何抓緊產業的風口,激發智造的新活力,東莞制造或將迎來浴火重生的大考。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
位于大嶺山的金立工業園占地300多畝,號稱亞洲最大的單體智能終端生產基地。走進金銘電子自動化生產中心的觀光通道,繁忙的生產線上,最小的元器件只有圓珠筆頭的四分之一,被精確地貼到只占手機四分之一的板面上。繁忙的生產線上,一排排自動化機械設備正在運行生產。
在傳統人口紅利減弱的情況下,以東莞為代表的中國制造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逐漸消失,產業工人的緊缺和用工成本的不斷增加,加速蠶食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這意味著東莞制造已經到了拐點。面對勞動力短缺、技術升級等,機器換人對于很多企業而言已是箭在弦上。
2014-2016年,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不少于2億元財政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機器換人和設備升級改造。數據顯示,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底,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僅東莞市機器換人專項資金的項目就達2698個,總投資約386億元,機器換人設備已經超過8萬臺。
三年多的攻堅,機器換人為東莞帶來了三提升: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技改累計投入資金超過386億元,同比增長近50%;產業競爭力提升,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2.1倍;產品質量明顯改善,產品合格率平均從87.4%提升到92.2%。
2015年1月,東莞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的意見》,在全國率先提出制造2025戰略,彼時,我國也正在抓緊制定《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
2016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在全國率先提出系統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政策,也是對東莞制造2025戰略中加速開啟機器換人和智能升級時代的進一步深化。
走進位于松山湖的東莞市瑞必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塊兩三毫米厚、巴掌大小的透明玻璃,先被鉆頭切削掉棱角,機械手跟著快速抓取,傳送帶精準將半成品輸送到下一個環節華為手機屏的第一道工序就此完成。
瑞必達總工程師胡煒說,以前的車間像菜市場,每道工序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在實施自動化改造后,一個人就能同時看管20臺機器。瑞必達嘗到了東莞智能化改造的頭啖湯,在精雕、絲印、烘烤等多個環節實現智能化改造,從小小的玻璃制造玩到了智能車間。
去年7月,繼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之后,瑞必達成為又一入選國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莞企。當月,國家工信部、省政府、中國工程院在東莞召開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經驗交流會暨智能制造裝備應用現場經驗交流會,瑞必達、勁勝精密的經驗在全國推廣。
今年初,東莞出臺了《強化新要素配置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工作方案》,提出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政府重新配置社會資源,補足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和缺失環節,向全國智能制造新高地進軍。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評價,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訂單萎縮、利潤降低,制造業的日子不好過。不過,東莞緊抓智能手機的發展風口,加快產業結構轉變和產品升級,擦亮了世界工廠的牌子。
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蝶變
從最早期的代工珠寶擺件到為普京總統制作禮品,羅雅飾品用了22年就走向國際市場;從普通的紙尿片生產到為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提供便攜式衛生用品,茵茵公司不斷尋求技術和工藝突破;從普通的箱包加工到生產出多功能化妝箱,亞臣泰公司已經悄然蛻變為擁有自主品牌的夢工廠
改革開放以來,起步于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的東莞經濟,逐步形成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模式。在國際金融危機過后,外向型經濟一度遭遇重重壓力。自2008年起,東莞就在全國首創了非法人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產轉型的嶄新模式,探索出了拓內銷、創品牌、強研發等轉型路徑。2010年成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繼續在轉型升級道路上先行先試。
從2011年起,東莞又將科技東莞工程資金提高到每年20億元,加大力度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和創立品牌。去年6月,東莞出臺了《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全面提升外經貿水平的實施方案》,此項政策歷經30多次修改,KUKA機器人電路板維修,給企業的補助資金近3億元。
得益于東莞創新驅動發展所帶來紅利的釋放,越來越多的東莞企業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樹立品牌,實現了從過去的OEM(貼牌生產)到ODM(原始設計制造)再到OBM(自有品牌生產)的華麗轉型。
在突圍中實現轉身的東莞,已然成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經典樣本。市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在東莞曾開展過加工貿易的10572家外資企業中,5036家已從加工貿易全部轉化為一般貿易。東莞在一般貿易高度化上排名全國第6。
目前全市5517家加工貿易企業中,36%的企業擁有自主品牌,32%的企業設立了研發機構。東莞推動全市1482家加工貿易企業設立了研發中心或內設研發機構,252家申請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此外,東莞還積極支持加工貿易企業設立品牌和收購品牌,庫卡機器人,2008年以來全市加工貿易企業收購國外品牌465個,其中大部分是歐美國際知名品牌。
從最早的塑料五金加工作坊,到為奔馳、保時捷代加工汽車模型,再到今天自主設計出備受玩家追捧的《速7》同款跑車,其鉅制品走出了一條令人驚嘆的轉型升級之路。
企業業務經理羅振濤說:代加工的利潤實在是太低了,并不是長久之道。自2011年開始,其鉅制品就通過自主研發,創立自主品牌,針對主消費人群設計開放車模系列,并獲得穩定的市場份額。
這是一款能WiFi、藍牙、插U盤、能看電影電視、聽音樂,集電腦和平板功能于一身的化妝箱。亞臣泰公司總經理包向前說,企業從普通的箱包代工發家,于2009年注冊了品牌sunrise,自主研發的化妝箱產品熱銷全世界。
今年上半年,東莞一般貿易進出口(含保稅物流部分)增長40.1%,占全市進出口46.9%,加工貿易進出口僅同比增長7.5%,但占全市進出口為49.9%。
此外,上半年東莞出口產品構成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同比增長25.6%,并且占全市出口比重達42%,比去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
從賣產品到賣方案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