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程唯珈
訪談嘉賓
◎李淼:庫柏特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邵天蘭:梅卡曼德公司創始人兼CEO
◎張華良: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雙十一購物狂歡剛剛過去,“爆倉”的快遞一直是無數“剁手黨”的心頭之痛。
不過,今年的情況似乎有所不同。
11月9日,京東的20多臺智能配送機器人從北京海淀區出發。這些智能配送機器人將會根據調度平臺發出的命令,m.twshmhelmet.com,將京東的快遞送到用戶的手中。這些機器人可以識別躲避障礙物,在快到目的地時還會將取貨信息發送給用戶,讓用戶前來取件,大大提高了快遞的配送效率。
今天,像這種能送快遞的智能機器人已不在少數,形形色色的各類機器人就更多了。它們是如何“走紅”的?又將給我們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為此《中國科學報》采訪了相關從業者和專家。
1 為何近年來智能機器人
逐漸“走紅”?
李淼:智能機器人最早應用于工業領域,即工業機器人,目的是使其從事一些有危險的或者人力無法勝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核燃料處理等方面。后來,歐洲人發現這些機器人在汽車領域較為實用。因此,基于汽車行業發展了很多機器人,誕生了庫卡、萊斯等知名品牌。從宏觀角度說,智能機器人基本上是伴隨著汽車產業的興起而發展的。
如今,隨著傳統產業的轉移、汽車進入到飽和階段,“3C產品”開始在全球產業中引領風騷。還有一些制衣制鞋產業包括食品制造在內的加工產業也在慢慢興起,各行各業衍生出大量新的需求。因此,在這些領域也興起了智能機器人,代替人類手工勞作。
張華良:機器人一直存在,雖然也擁有自動化能力,但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并不具備智能,因為它連“感官”都沒有。基本上只是按照程序,接收信號并執行,即使中間出現意外狀況也依舊死板執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需求的變化,部分產品出現了個性化定制,傳統機器人在適應上存在問題,亟須實現智能化發展。整體而言,智能機器人的興起是用來適應固有領域生產模式的變化,和更多存量領域和增量領域的需求。
2 目前智能機器人技術
發展到什么階段?
李淼:機器人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品形態,它的智能化涉及多方面。
第一,智能機器人離不開設計。國外有個專門的研究方向叫body intelligence,翻譯過來就是本體智能。
第二,是感知能力。要做到精準感知或者實時感知,需要涉及到視覺、力控、觸覺以及更多的其他多模態的交互,各種各樣的傳感器、超聲波等都可能有添加。
第三,是機器人對信息的判斷接收。機器人需對接收到的信息做出決策,就像大腦一樣要做判斷。比如判斷該行動是好是壞、該把物體放置何處等。
第四,庫卡機器人,是機器人的精準執行。決策完畢后機器人需要執行。它跟以前死板的執行行為不同,精準執行充滿不確定性。比如說在汽車行業,機器人搬一個汽車,其實產線每次都是固定的。但是現在隨著情況的多變,也要求它根據狀況實現精準執行。
第五,反復迭代學習的能力,即最終實現一個大閉環。
基本上,很多研發智能機器人的公司、研發者仍停留在第一、第二和第四階段,能夠做到把這個大閉環連起來的,目前還不是很多。
3 智能機器人最可能在
哪些方面大顯身手?
邵天蘭:最重要的就是在汽車、家電、物流這些以生產為主的行業。比如在物流的傳送等,包括一些原來自動化程度很低的行業,比如制衣、制鞋、汽車組裝、玩具組裝等人力密集型行業都會有智能機器人的身影。當然,假如機器人被賦予更多智能,它的應用范圍會比現在更加廣闊,可以實現對三大產業的全面覆蓋。
張華良:智能機器人多應用于工業領域。除了一些特殊的類型,比如助殘機器人、養老機器人等會在服務行業應用。當然,基于日常生活的需求,它們可能也會來到我們身邊。比如在一些無人銷售商店,商家也都配了機械臂來實現對物體更好的操縱,包括會泡茶的機器人等。
我把智能機器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實體機器人,一類是“軟體”機器人,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比如各大電商、電信運營商等的智能客服,就屬于“軟體”機器人——因為它也具備執行能力。
4 如何看待有些人擔心
智能機器人會搶走他們飯碗?
邵天蘭:其實中國現在缺少工人。那些重復性很強、臟累、危險辛苦的工作,很多年輕人并不愿意去做。所以,我覺得機器人不會取代人的工作崗位,因為現在這些崗位真的沒有人做,即使這個崗位的工資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如果機器人能把這種最苦最累的工作做了,那么將會創造更多優質的崗位。
這其中的邏輯是,當低端的崗位用機器人替代后,人力成本會降低,更好的崗位就會涌現。
所以我認為機器人反而是創造就業的一個手段。例如德國、韓國、日本等失業率非常低的國家,它們都擁有較大密度的機器人使用量。而那些失業率高、工資低的國家,比如東南亞一些國家,機器人使用率也較低。
因此,不管從數據上還是從邏輯上看,機器人反而是一個創造中高端工作崗位的途徑,可促進產業向中高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