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2016年上半年,國內市場對于機器人的關注從未休止從3月份谷歌研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到4月底三部委聯合下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再到5月中旬白色家電企業美的集團斥巨資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一系列頭條故事向市場發出信號:機器人市場未來或將極具增長潛力。
在方興未艾的新一輪人工智能技術熱潮中,無論是初創企業,還是互聯網IT巨頭,都急于尋找下游應用場景進行技術兌現,智能機器人市場成為其中炙手可熱的垂直領域。相應地,掃地機器人、點菜機器人、無人機、兒童陪伴機器人各種明星機器人產品紛紛落地,但多數只在熱鬧一陣后便歸于沉寂,并未受到消費者的長期認可。
如何判斷智能機器人市場的現狀?是否具備內在的市場需求驅動?距離市場爆發期還會有多遠?財新記者專訪紀源資本(GGVCapital)管理合伙人李宏瑋。
她認為,如果智能機器人的發展過程是一個0-10的進階的話,現在正處于1-1.5的階段,5到10年之后市場或將迎來成熟增長的爆發期。
李宏瑋2015年獲得福布斯最佳女性投資人稱號,在進入投資行業前曾在新加坡航天科技集團(SingaporeTechnologiesAerospace)負責空軍戰斗機的管理和技術升級等項目。也是目前中國風投市場為數不多的有強工程技術背景的投資人之一。
記者:機器人是近期新興的較受關注的投資板塊,對市場如何判斷?又如何布局?
李宏瑋:對風投而言,對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屬于前沿科技板塊。機器人可以分為幾類:第一是服務機器人,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又分為兩類。一是圍繞個人和家庭場景做的2C的消費級機器人,m.twshmhelmet.com,二是在餐飲、酒店等服務行業應用的2B的服務機器人;第二是工業機器人,現在在工業領域已經有廣泛應用;第三是軍用機器人,這部分其實市場很大,但是因為種種限制性的原因,風投很少關注。
從需求來看,我們認為離市場最近的是工業機器人。這是一個存量+增量的市場。因為現在已經有很多工廠在使用機器人進行生產,隨著勞動力成本提高,工業機器人維修,后面工業機器人的普及率還會提高。
但從風投的角度出發,我們更關注的是服務機器人,庫卡機器人,無論是2C還是2B的。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們一直在關注這個領域,投過的項目包括小魚在家等等。這是一個全新的增量市場。從技術角度來看,現在語音交互、圖片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未來在兒童陪伴、養老服務、醫療陪護、家庭娛樂等場景中都將會有很多的應用需求。
記者:最近幾年市場上涌現出很多跟機器人概念相關的技術創業公司,你如何判斷他們的成長前景?掃地機器人、兒童伴讀機器人真的能成為剛需?
李宏瑋:現在這個領域的公司多數都偏初創,不同公司所處的發展階段也不一樣。有的公司是偏重做人工智能技術的,他們要尋找更多垂直化應用場景讓產品落地;還有的公司是做機器人產品的,他們的產品生態就沒有那么豐富。
總體來說,如果智能機器人的發展過程是一個0-10的進階的話,我覺得我們現在處在一個1-1.5的階段。有一些產品已經上市了,但并沒有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我們還需要一些時間,去教育和孵化這個市場,同時也要去慢慢優化產品的用戶體驗。
就市場需求而言,一定是2B的市場比較穩健。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中的使用已經有多年歷史,市場接受度已經很高了,商業模式也比較成熟。對于增量市場,無非就是企業在計算成本的問題,算一下機器換人的性價比有多高。隨著勞動力成本上漲,引入機器人產線的企業一定會越來越多。
從風投角度來說,我們關注的是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新興創業公司,主要是2C的市場。這個市場其實目前還沒有完全打開。主要原因是當前的產品體驗還不夠好,市場規模沒有上去。
但我們認為這個市場是有內在需求的。第一,是服務業人工成本上升比較快,服務機器人替代人工是未來的趨勢。第二,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在一些特定的領域,機器可以比人做的更好,比如在線診療等,可以幫助人把更多時間釋放出來,或者把空間距離感縮小。
但從市場成長的趨勢來說,在新科技領域,任何新產品的第一批用戶一定不是小白,而是喜歡嘗鮮、喜歡炫酷生活的極客們(Geek)。只有讓極客們先去玩起來,才能慢慢帶動產品體驗優化,帶動整個市場用戶習慣的培育積累。可以想象,2008年iPhone剛出來的時候,也是一個很小眾的產品。大家都認為,這就是一個玩具而已。但三四年之后,iPhone已經成為人人都在玩的街機,一個新興的智能手機市場崛起了。任何新興產品市場成長的早期都是被動的,但只要有需求在,市場就會慢慢起來。
記者:你們現在中美的投資項目都看。據你了解,現在中美兩個市場上的人工智能公司,在技術、市場等方面差距明顯嗎?
李宏瑋:從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技術來看,我認為,中美的研發進度是類似的。我看到的國內外的技術團隊,都在試圖解決類似的問題。特別是在機器人、無人機這兩個板塊,中美的起跑線差不多,甚至在算法這個層面還有很多互補的地方。其實,在美國人工智能技術公司的研發團隊里,有很多中國人,因為中國人在算法方面是非常擅長的。
在市場方面,我問很多美國的團隊,你們的應用場景在哪兒?他們告訴我,他們要將技術引用到中國的三甲醫院,做在線診療,因為中國的市場很大。所以在市場方面,中美研發人工智能技術的公司,甚至有重合之處。
記者:你預期距離未來這個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的窗口期還會有多久?
李宏瑋:在所有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場景之中,消費級產品的門檻其實是最高的。做消費級產品,要考慮的問題其實是跨行業的。不僅要有貼合用戶需求的技術,還要考慮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價格區間,要有美觀的外型設計,還要懂得做品牌和營銷。另外,對消費級服務機器人來說,還有一點是必須要能夠應變,比如兒童陪伴型的機器人,要能夠防摔、防兒童的虐待。
消費級機器人現在無論技術還是市場,都還是培育期,需要時間。現在智能機器人的新產品在不斷落地,隨著智能技術的進化持續改善產品體驗,用戶需求被慢慢培育起來,這個市場未來一定會迎來快速增長。我們的預期時間是5到10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