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四足機器人已小批量試制,爭取趕超國際一流水平
在偌大的山大校園內,你可知道有這樣幾棵大樹:它們面向科學前沿和國家及區域重大需求,推進著山大雙一流建設,也為服務山東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作著貢獻它們圍繞協同創新中心,在各領域發展壯大形成一棵棵產業樹。在這些大樹枝繁葉茂的背后,究竟是一些怎樣的最強大腦,在為之付出心血呢?
特種晶體纖維中心:智囊+市場
特種晶體纖維在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內外空白,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晶體纖維協同創新中心總經理馬國臣教授這樣向我們介紹成立的初衷。
特種晶體纖維的研制與應用,是現代材料科學與技術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特種晶體纖維可加工成板材、異型件、纖維紙、纖維毯,甚至復合材料等十幾種產品。這些產品在國防尖端科技領域和民用領域都具有巨大的應用市場和需求。
許東教授帶領著這個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強大團隊,經過近20年研究與公關,申請了近20項國家發明專利,在省、市及高新區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數千萬元,建成了年產50噸級的特殊纖維生產線和多條專用產品生產線。他們研制生產的超高溫產品已投入大范圍試用。由于產品節能可達30%-50%,并且清潔、無三廢、無污染,團隊還與其他生產單位就其中一些產品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特種晶體纖維協同創新中心并沒有就此滿足,而是不斷改進晶體纖維及其制品的種類和各項性能,不斷提升產品的整體競爭力,我們要做的,是爭取為特殊晶體纖維行業的發展與相關應用領導者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馬教授表示,中心將圍繞特殊晶體纖維打造國內一流的產品研發研究院,建立起產品推廣應用平臺、新產品應用開發平臺、生產線監測與控制平臺、產品參數海量數據分析平臺、運維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新技術孵化平臺、高端人才培訓平臺與產品質量檢測平臺。
十年磨一劍,憑借機器人走向未來
山東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主要致力于機器人技術和智能裝備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回憶起研究中心走過的15年,十年磨一劍,山東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宋銳老師如是說。研究中心以特種移動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為主要研究方向,在經歷了10年的技術儲備之后,終于在科技部十二五863計劃主題項目四足仿生機器人驗收測評會中出色完成各項任務,一戰成名,成為國內四足仿生機器人方向頂尖的研究團隊。目前,面向教育與娛樂的小型電動四足機器人已初步完成產品化和小批量試制工作,并成功亮相2017年RobCup中國區比賽。大型四足機器人技術也不斷完善,未來將主要用于山地、叢林等復雜室外環境搬運、探測、安保巡邏等方向。在智能裝備方面,作為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研究成果的相貫曲線自動切割/焊接一體化數控裝備,m.twshmhelmet.com,和作為十二五國家重大專項研究成果的可轉位刀片周邊五軸數控精密磨床已實現產業化。
說到中心未來的發展方向,宋銳老師表示:首先,我們在保證四足仿生機器人領先地位的前提下,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爭取更進一步,趕超國際一流。另外要拓展研究領域,機器人維修,豐富研究內容,爭取在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以及機器人智能化技術等方面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在智能裝備方面,要擴大影響力,以校企聯合,產學研結合的形式,把我們已有的一些技術和成果進行轉移轉化,服務山東,服務國家。
在收獲一個個國家重點項目的背后,是協創中心的科研人員孜孜不倦的堅持。將科研成果高效迅速地轉化為產業生產力,縮小甚至消除科研與制造業之間的斷層,協創中心在這之間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一棵棵巨大的產業樹,正聯合起來,為智造山東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