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自由行走的花,就在這個冬天雪花片片從天上飄下,雪蓮花在這一刻變成了片片的雪花。”薩頂頂的這首歌讓姚燕安靈光一閃:“真的有這種花嗎,或許我可以做自由行走的花。”
在近日舉行的中英“科學大爆炸”活動中,姚燕安展示了自己的雪花機器人,“受到阻礙時能返回,小障礙能跨過去,十分靈活”。
作為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教授,姚燕安研究了近20年機器人,但他并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機器人學家。
“愛因斯坦曾提到,西方科技發展是建立在兩大技術成就之上的,簡而言之就是數學和實驗科學。于是,我從數學出發,提出了‘幾何機器人’的概念。”姚燕安提到,機器人在人們腦海中的形象大多是變形金剛那樣的仿生型機器人。而“幾何機器人”是指在外形上呈現多邊形、多面體等典型幾何形體特征,具有可變外形能力以及折疊、縮放功能,并可實現滾動、步行、滑行等多種移動方式的機器人。
姚燕安指出,“幾何機器人”主要用于極端復雜障礙環境,例如搶險救援、軍事野外作戰,以及星球深度探測等。他并沒有局限于機器人研發,而是嘗試將其與藝術概念相結合,以實現藝術與科技的跨領域合作。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提出,庫卡機器人,通過圓柱體、圓錐體、球體等幾何形體表現自然,開創了立體主義藝術學派,而我希望也可以將藝術融入機器人制造,并尋找未來社會人類生命體與機器人的和諧共處之道。”姚燕安說。
姚燕安提到,機器人維修,人類對于美的期望和追求亙古不變,當人們將人類、機器和藝術放在一起時,便能展開對未來生活的想象。“我希望通過永恒的藝術之美為動態發展的高科技機器人尋找一條出路。”他說,“我一直在探索,庫卡機器人,以幾何機器人為載體,將數學、科學、工程和藝術融合在一起。”
于是,姚燕安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設了一門動態機械雕塑基礎課程,幫助學生將物理、電動、機械原理運用到動態雕塑藝術創作中,為雕塑創作增添科技時代跨學科、跨語境的手段。
姚燕安笑道:“現在如果有同學希望讀我的研究生,既可以選北京交通大學,也可以選擇中央美院,既可以是理工科背景,也可以是藝術專業,范圍十分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