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業應用“奇點臨近”
人工智能經歷了2016年的快速人氣提升,進入到2017年的穩步成長期。從市場動態來看,已然呈現巨頭爭搶的激烈景象。AlphGo選擇歸隱山林,留給世人無盡遐想,抑或再造一個超級爆點,還是開發賺錢機器。不論如何,開路先鋒已把道路踏平,后人沿著足跡前行便可。北美的鋼鐵俠馬斯克和小扎在為人工智能的未來威脅吵得不可開交時,NVIDIA早已靠GPU賺得盆滿缽滿。人工智能就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事先挖好深井的人,擁有充足技術儲備的企業,已經開始享受這場狂歡帶來的豐厚利潤。
企業加快布局人工智能
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吹響了國家AI戰略布局的號角。中國的龍頭企業顯然是不甘落后的,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為百度奠定了技術流派的江湖地位,縱然百度在近兩年的道路走得頗為不順,但其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地位依然得到業界的一致認可。阿里在生態打造上下手精準,不斷吸納海量數據,形成數據壁壘,投資計算機視覺的領軍企業曠視科技、快速布局人臉識別應用,每一步都是快速商業產品轉化的策略。騰訊更像是后發制人,2017年連續收編百度、微軟、香港中文大學的頂尖專家,庫卡機器人,與港科大建立實驗室,開源AI框架Angle和NCNN項目,成為繼百度之后第二家開源AI框架的中國企業。
中國的初創企業,正在各個領域上展現出蓬勃生機。以計算機視覺為例,曠視科技、商湯科技、海康威視等行業巨頭,已經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大展身手。三者均在ImageNet比賽頻繁獲獎,商湯科技依仗國際頂尖的視覺教授湯曉鷗,海康發揮快速產品化能力進行智能前端設備布局,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在計算機視覺領域,將大概率孕育出新的BAT級別企業。
人工智能芯片蓄勢待發,爭奪AI產業鏈的皇冠。從此輪人工智能興起的三大因素算法、算力以及數據可以看出,算力的提升,將從根本上決定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進程。目前,國外的芯片巨頭都已經進行布局,英特爾收購Nervana、Altera、Movidius,高通收購機器學習公司Scyfer,軟銀收購ARM。中國的企業也在努力布局,以寒武紀、深鑒科技、地平線機器人為代表的一批人工智能芯片企業,正在投身這個高門檻、生態頂端的市場,力圖挑戰國外巨頭的壟斷地位。從目前的戰略部署來看,國內企業主要以IP設計、算法優化為主,在保證企業收益的同時,未來將逐步進行流片生產。
我國人工智能市場保持穩步增長
賽迪顧問預測,到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超過439億元,未來三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2.8%。智能家居、AR、人臉支付等新興應用逐步走向成熟,智慧城市、智能制造不斷深化,將驅動中國人工智能市場保持穩步增長。
在行業結構上,互聯網、金融、安防交通、消費電子等領域占比較大。其中,互聯網行業人工智能應用最為廣泛,市場占比達到20.4%;金融領域次之,達到18.5%;安防交通對計算機視覺產品需求較大,占比達到15.3%。
人工智能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激發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進而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重構產業鏈和價值鏈,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通過與傳統產業融合,提升產業發展智能化水平提升勞動生產率,帶動更多技術創新,顛覆現有的商業模式,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C端市場,人工智能應用最為普及的是互聯網和消費電子。在互聯網娛樂領域,基于人臉識別技術的各類App應用正呈現爆發增長的態勢。美圖秀秀、花椒直播、世紀佳緣等娛樂應用,通過調用人臉識別API技術接口,實時或者延時對人臉圖像進行特效處理,極大增強了娛樂效果和用戶體驗,提升用戶黏性和忠實度。同時,在互聯網認證領域,人臉身份認證也在急速擴張,菜鳥驛站、神州租車以及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均已采用人臉識別進行遠程身份認證,提供更加高效、透明的互聯網服務。
智能音箱,想說愛你不容易。作為智能家居領域最大的風口,幾乎所有的廠商都參與到混戰之中。究其原因,無外乎三點。第一,硬件成本下降,拉低進入門檻。以廣東省為代表,它是中國音響產業最成熟的地區之一,擁有世界最大的音響生產基地,不超過一條街的范圍內很快就能組裝出一臺音響。第二,藍海市場,想象空間大。智能音響有別于傳統的空調、電視、冰箱等智能家居設備,屬于新興的小家電產品,市場空間更大,以便攜移動為特點,消費者覆蓋面更廣。第三,語音識別技術是人工智能領域最為成熟的技術模塊。任何一家硬件廠商,在中國通過與語音識別類的企業合作,加入云端API接口,不需要額外的軟件開發,就能包裝成智能音響產品。
此外,2017年也將是智能音箱競爭最激烈的一年,預計會有超過100款的產品出現。商業模式基本都是以語音識別為入口,通過后市場捆綁資訊、廣告、電臺等媒體內容的個性化推送。智能音箱市場未來依舊值得期待,用戶習慣將經歷海量產品的沖擊式培養,而大浪淘沙后的優秀產品,則能真正享受這個新興的藍海市場。
B端應用,醫療、金融、制造等傳統領域的智能應用在不斷深入。在醫療領域,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已應用在醫學知識圖譜構建、電子病歷分析、醫學影像識別等領域。在提高診斷準確率,降低診療成本,提升醫療資源供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該領域不僅有IBM、微軟、Google、百度等大型企業布局,同時也涌現出大量創新型科技企業。
智能輔診將有助于解決中國醫療資源不均,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2015年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8人,缺口巨大。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50年,中國將有35%的人口超過60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智能輔診將有效提高中國醫療行業診斷準確率,降低診療成本。四川華西醫科大學專家調研顯示,即便診斷技術在快速發展,國內臨床誤診率依然在30%左右,部分癌癥、惡性腫瘤類疾病誤診率達40%。人工智能的應用,正在改善這一狀況。通過對臨床醫療大數據不分晝夜的自我對抗訓練,智能輔診系統已經取得了高于人類教授的水平,以肺結核為例,資深主任醫師的診療準確率通常約為70%,而國防科技大學開發的一套智能輔診系統能達到90%以上。
金融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最為成熟,源于金融擁有最優質、最完整的數據資源。正是這種數據與算法的完美契合,推動人工智能在金融產品、服務渠道、服務方式、風險管理、授信融資、投資決策等方面帶來全新的智能化升級。目前,國內螞蟻金服、騰訊征信、鵬元征信以及各大金融機構均開發了相關智能產品,
前端金融應用基于語音識別與自然語言處理,通過智能客服、柜員業務輔助、迎賓機器人等應用,實現批量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客戶,并且降低金融業的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