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歐博士”專門治“硬骨頭”
好,置入下一枚克氏針手術床旁,一臺手術機器人正在有條不紊地操作。約兩小時過去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沈慧勇團隊實施的廣州首例骨科脊柱機器人手術順利結束。
據悉,這臺手術機器人不僅能規劃釘道,庫卡機器人,還能代替醫生給病人的脊柱打釘子,填補了國內脊柱手術機器人的空白。
脊柱的解剖復雜,手術難度大、風險高。置釘是脊柱外科的基本技術,然而,在臨床上,由于病人情況的差異和醫生技術水平的參差,部分患者仍會出現因置釘不良而導致的并發癥。
涉及置釘的脊柱外科手術要解決三大難題,即顯露視野局限相對差、手工置釘的精度較低和不穩定、各地技術水平不平衡。沈慧勇教授介紹,歐博士可實現實際進針過程中的精準定位,與規劃方案誤差在1mm之內。
歐博士有導航功能,能自主置入定位針,同時能在術中進行實時監視、破壁保護,在國內外均屬首創。手術過程中,當歐博士將定位針置入至椎弓根后,醫生可沿著定位針擴孔和擰入螺釘。該院骨科教授黃霖特別提到,自主置入定位針,意味著可大大減輕醫生的勞動強度,減少人為誤差產生的機會。
破壁保護是歐博士的又一亮點。臨床醫生最不愿意遇到的情況是,機器人維修,克氏針穿透對側的骨皮質,對患者的中樞神經或血管造成傷害。歐博士能對置針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將實時的壓力和骨鉆轉速等多個參數反饋給醫生,它能對置針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參數一旦超出閾值,就會立即自動啟動破壁保護,保護患者的神經和血管,這一保護機制對置針過程中保障手術安全相當重要。
醫生眼里的歐博士:能替代我們的雙手
截至目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骨外科智能機器人已經輔助完成7例手術,病人術后情況良好。
專家介紹,擅長軟組織手術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面世后取得長足發展,不過跟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不太一樣,這臺骨科手術機器人名為歐博士,專治硬骨頭,是硬組織手術機器人的代表。沈慧勇透露,歐博士骨科手術機器人是為了解決手術精度和安全問題而研發的,KUKA機器人維修,是骨科學、影像學、計算機科學、系統控制、導航定位等多學科結合的產物。目前,在關節置換、脊柱和創傷骨科等領域,骨科手術機器人的研發應用均大有進步。以‘歐博士’為例,它能替代醫生的雙手,醫生打釘子不一定能打到最佳位置,但機器人在這點上有優勢。黃霖說。
據悉,廣東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在7月27日~28日的省骨科年會上還成立了智能骨科學組,致力推進智能骨科領域的深入研發和臨床應用。
歐博士上場
搞掂阿伯脊椎
8月1日,65歲的老唐因為反復腰腿痛住進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經過沈慧勇教授團隊檢查后,他被診斷為腰椎管狹窄癥。治療團隊一致認為可以用歐博士這一專治硬骨頭的手術機器人給老唐進行治療。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沈慧勇率團隊對老唐實施了手術機器人脊柱外科手術,他們一邊密切關注屏幕上機器人的各項反饋參數,一邊監視機器人置釘的位置與方向,同時術中神經監護人員也時刻關注著老唐的神經功能。術后,通過X光片復查,置入老唐脊柱的克氏針(骨科常用的一種內固定的定位針)全部精準定位,老唐康復良好。
大顯身手的歐博士優勢明顯。歐博士的一臂之力讓此次手術定位誤差小于1毫米,也讓手術時長比原來縮短了約一個小時。術中,X線照射量減少高達80%,失血量減少,組織創傷減少,手術風險大大降低。